千年州桥现 中原奏新声
发布时间:2022-10-25 14:56:07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量:418
大河网讯 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上通报了四处考古新发现,河南开封州桥与汴河遗址就是其中之一。本次考古新发现中,北宋汴河堤岸石壁、明代州桥遗址、运河故道、以及其他6万多件文物标本重现于世,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结构布局、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黄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称,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黄河流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州桥遗址之上,俯仰宇宙、跨越时空,可以看见北宋的风骨与气韵。州桥与汴河如中原明珠,跨越千年,重焕光彩。其发掘与保护,不仅是“讲好黄河故事”的一次积极实践,更是河南奋力进取、奏响时代强音的象征与侧影。
一城宋韵半城水,汴河上的中国史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交叉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千年之前的汴梁,气候温润、水系发达、更有船只往来、南北交通、商业兴旺、繁华非常。
北宋汴梁城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层嵌套组成,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大水系四通八达,架构起帝国水路交通的命脉。清初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引宋张洎所言“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赋由此而进”。
宋代汴河不仅仅是南北漕运、税赋征缴中的关键一段,更因为其不俗的地理位置而尤为特别。汴河的前身为隋炀帝所修大运河,彼时的政治中心尚在长安。而在随后的三百五十年中,隋朝破产、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在北方战事频繁的情况下,诸多人口南渡,至北宋开国之时,南方的种植业、手工业、矿冶业、纺织业已然欣欣向荣。北宋定都开封后,汴河从一段普通的运河,变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北宋汴河自汴梁城东流入,从城西南流出,横跨帝都、经御街州桥、大相国寺。其经过的州桥南临内城朱雀门,北面皇城宣德门,也被称为“天汉桥”,意思是“银河之上的桥梁”,区隔着天家皇城与世间凡尘。
从长安到开封,从隋唐至北宋,一段运河,从历史舞台的边缘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东京城与宋汴河,如历史转折点上的一颗明珠,照耀着中原大地的繁华与光彩。
州桥明月映千年,古迹文物展风采
“(巨幅石雕祥瑞壁画)是最令人激动、最精彩的发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此次发现的石壁上刻有海马、祥云、仙鹤等图样,纹饰通高约3.3米,总长约30米,是目前发现的北宋时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石雕壁画。州桥建造所用石块主要来自荥阳,为使石块在运输、建造过程中有序,古代工匠采用了一套特殊的“编号系统”,自下而上工十六层的石块依次刻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从左至右则以数字排列。巨幅石雕壁画不仅展示着集体智慧和中国式浪漫,更是中国美术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研究的空白。
除去巨幅石雕壁画,此次考古发现的56000余件瓷器也是一扇窗,让人们窥见北宋时期技艺之精妙,贸易之繁荣。出土的瓷器涵盖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各个窑口,充分体现出彼时的开封汴河漕运辐射范围广、来往贸易开放、城市地位及消费水平高。州桥及汴河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北宋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再次印证了北宋开封的区域中心地位。
古迹文物的出土,使得“州桥明月”不再是人们对于“汴京八景”的一种想象,而是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载体。州桥及汴河遗迹中的文物对开封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制瓷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出土的文物,紧挨着州桥考古探方的就是“文物急诊室”——文物修复实验室,能够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性保护、稳定性监测,及时有效地保存文物信息。州桥东侧河神庙基址旁发掘出了三尊贴金铜造像,三尊贴金铜造像形态各异、制作工艺精美,极具价值,但其上金箔薄,所用粘结材料粘合力下降,泥土收缩掉落等原因导致金箔大量脱落。正是在“文物急诊室”里,工作人员对三尊贴金铜造像进行成分分析和初步修复,力求保留其原貌。“先救命,后治病”,“文物急诊室”与后续的精细修复相配合,使类繁多、受损程度不同的文物得到了及时、专业的保护。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全国考古工作中承担重任。在科技部主导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河南省广大考古工作者先后负责并参与了13个子课题的研究,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从州桥到黄河,一项项考古发现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了“河南贡献”,也带领人们向历史深处走去,于历史长河中筑牢文化根基、凝聚精神力量,培育起深厚的文化自信。
宋韵风雅长存,黄河故土情深
从感性角度出发,东京城是一枕繁华美梦,而从理性上看,东京城是层叠垒落、纵深出历史标尺的物理空间。州桥遗址再次印证了开封“城摞城”的存在。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开封,开封沦陷为孤城。是夜,黄河决堤,州桥与城池一道湮没于历史的黄沙之中,城内百姓十不存一。既然是十不存一,开封城在明末便走向荒凉。而及至清代,百姓又根据铁塔等较高的标志性建筑物确定出原来城池的旧址,在其上重修开封城而目前已经发现的宣德门、朱雀门、南薰门遗址均位于今日开封城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中山路路面以下,这表明自北宋以来的千余年中,开封虽饱受水患困扰,城市的格局基本未变,甚至连城市的中轴线也一直未有大的变化。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春迎在书中写到,他经常会被问到,“面对着一次次成为一片废墟的开封城,后来的人们为什么不放弃原先的城址而偏要执著地在这片废墟之上重新筑城呢?”,“我想,这应该和古代的开封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古时人们‘夷门自古帝王州’的思想理念有关。”
陈寅恪先生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桥下汴水奔流,桥上人来人往。州桥明月、汴河杨柳,两岸酒楼集市、热闹非凡。《东京梦华录》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市井集市、勾栏瓦肆、商旅云集,民居栉比。首次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分开的宋朝,诞生了属于城市的市民阶层与精神文明。传统重农思想的让步、商业市场的壮大、大型演艺场所的繁荣、文艺风格的清雅婉转......这些都是北宋风韵的侧影。
庞大的士大夫阶层与鼎盛的儒学义理,极大影响着城市的品格与精神。诗书、字画、瓷器、器乐、茶事、市井、雅集,无不是雅俗兼具、雅俗共赏。直至如今,人们仍然深深感怀于宋代东京如“华胥之梦”般的美好,在对宋代的想象中,感受宋代的生活趣味与生活美学,在影视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断地学习和模仿。宋代似乎对我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我们找到心灵的安适与精神的共鸣。
文旅融合发展,中原时代新声
站立在州桥遗址之上,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周润山常说:“看到的只是灰坑吗,不,这是生命的足迹。”此次发现的唐宋时期河堤、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存都让开封“城摞城”的形象更为完整立体。路摞路、桥摞桥,考古工作抽丝剥茧,如从一方琥珀化石里还原出历史原本的样貌,俯身向土地倾听文明的先声。
历时四年,州桥遗址已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存遗迹117处。此外,为积极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各县区文管所对开封市36处史前遗址开展了专项调查,并计划今年下半年在18处夏文化遗址中筛选出2处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的遗址,开展更为详细的勘探或试掘工作,力争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接下来,州桥及汴河遗址开发工作将根据“第一步推动州桥遗址地下防渗漏工程,第二步推动州桥遗址本体保护工程,第三步推动州桥遗址保护性设施及跨遗址步行桥工程”的“三步走”计划开展,并规划建设地标性公园、汴河博物馆,从而更好地展示州桥,展示中华文明的中原气象。
一系列的成果背后有着学者的关切、考古工作人员的坚持与努力,更有着从中央、河南省到开封市的政策引领和大力支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田凯在进行实地调研时指出:“要系统推进,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文旅、研学、体验等相关工作,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可持续。”
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戏剧主题景区、《唐宫夜宴》的国风国潮、《梦华录》中的东京梦华,《少林功夫》《汉字》《红旗渠》《焦裕禄》等20余册“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顺利“出海”……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旅文创文艺作品将文化融入生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多重价值和时代风采。河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67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2.99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26%提高到4.06%,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出彩又“出圈”的成果以创意驱动、美学引领、科技赋能给予了传统文化新的表达,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摸清家底、整合资源,推出16条主题旅游路线;龙头带动,郑汴洛携手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快马加鞭,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政策引领下,河南省的深厚文化资源优势正转变为发展优势,为黄河故事、中国故事的讲述提供着有益借鉴。
溯古追今,河南这片热土曾孕育出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又在当下领跑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新赛道,展现着独特的中原风采、中原特色、中原精神、中原力量,丰富着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也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张柏林 李卓为 李美慧 向立东)
{pboot:if('{content:editor}'!='')} 编辑:{content:editor} {/pboot:if} {pboot:if('{content:reviser}'!='')} 审核:{content:reviser} {/pboot:if}